结束了一段旅程,Λ-Reading暂停了两周后回归了,还是老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老朋友们,您们都还好吧?也谢谢期间还继续打赏的朋友,您们都是贵宾😁。
暂停这段时间,Λ-Reading新来了几百位订阅者。好吧,关注者越多我让我越不能偷懒了,以后我争取恢复到之前的节奏。对于新来者,我重新说明一下Λ-Reading的定位:Λ-Reading是一份强调思想、思维和认知以及关于书和读书的非正式通讯。非正式就是相对随意,就像老朋友的聊天和交流,没有装逼和高大上,以及没有技术、技巧等一时之能等内容,有的只有朋友圈层间的碎碎念。如果不是你喜欢的,果断取关吧。
停更两周时间,结束了一段旅程,看了三本书和一部电视剧。三本书:《独自之旅》、《人间山河》、《顾颉刚读书笔记》。我喜欢非虚构类文本,可惜这类优秀的读本并不多,之前看过的值得推荐的有《耕种 食物 爱情》、《东北游记》和《邻家之妻》等。《独自之旅》是一个英国贵公子,追随精神偶像切·格瓦拉,每天只花5美元,行程5000公里,寻找自我之旅。哦,上个月看的《孤身绝壁》也可以翻翻,看看牛炸天的无保护独攀者亚历克斯怎么挑战人类极限,怎么面对和处理恐惧和不安,也可以看一下他的纪录片)。《人间山河》和《顾颉刚读书笔记》是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随笔。我喜欢顾的文字 — 文风内敛、语句文雅、字词考究,49年以降绝无再有。一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Google Drive),好看!
Λ-INSIGHT
+ 科技·道德
IBM、微软相继停止了与人脸识别相关技术的研发。“坚决反对,也不会容忍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包括面部识别技术提供的其他供应商,质量监控,种族歧视,违反基本人权和自由,或任何目的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原则的信任和透明度。” 我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作恶,至少这样的行为目前足以让我们为之竖起大拇指。疫情期间,无所不在的监控和跟踪同病毒一样也一直让我不安,我记得在Λ-Reading第六期总结了一份“科技哲学/定律”,诠释了技术的力量与普及在人类社会引发的不安,其中第三条为:技术都是成套出现;第四条为:虽然技术可能是引发诸多公共问题的主因,但非技术因素在技术政策决定中占据主导。二战时期后,爱因斯坦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写那封信……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想不到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 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技术,这才是悲哀的开始。
+ 科技·力量
“TikTok Teens”和“K-Pop Stans”成功挫败了川普的选举聚会活动。人类历史证明了,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会导致人类社会大变革,不仅提高生产力,也极大的改变着生产关系。如远洋技术、蒸汽机以及信息技术。现代社会,Power 的含义除旧时代所定义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技术继之成为第三股力量。Google、Facebook 、TikTok等科技巨头的力量,亦正在影响和参与着全球治理,并加速传统 Power 的流转和易手。ISIS 也曾经组织过一个类似美国硅谷的科技精英团队,只是试验过早夭折在美国的摧残中。
权利就像手中的锤子🔨,而恶者看什么都像钉子。
+ 在《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经济学家陈志武”一期中有个话题很有意思: “现在和二战前的 30代年代一模一样,我们普通人怎么应对?如何安身立命?”。可惜这位经济学家(后研究人类学)回答的不够深入,蜻蜓点水而过。 YouTube→
Λ-SCIENCE & TECH
+ 工具控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工具:untools,思考工具和框架的集合,帮助您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和理解系统。 En→
+ 不喜欢装那么多 APP 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我每天使用的小应用:Email Myself。把遇到任何想分享和暂存的内容发邮件到自己邮箱,GTD必备。iOS 快捷中搜索Email Myself即可找到这个快捷指令。
+ How to foster ‘shoshin’。Shoshin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初学者的思想”。它指的是像初学者一样,即使在高水平的学习中也要保持开放,渴望和缺乏先入之见的态度。该术语在禅宗和日本武术的研究尤其适用。铃木俊隆在《禅心,初学者的心》一书中也讨论过。由于大脑很容易对新思想封闭,从而使人很容易成为一个先入为主、故步不前的“半瓶子”。记得之前看过徐新写过一篇文章,谈为什么很多人读了非常多的书而并没有什么进步。他说是因为读者没有进入到作者的思想中去,固执己见,没有开放的思想。其实就是缺乏“Shoshin”。那么我们怎么培养Shoshin,具备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那? 可以看一下此长文。En→
Λ-Book Club
我本计划总结一下自己构建思维框架的经验以及探讨一下思维框架的作用,可惜又被我跳题了。因为最近我对统计学、概率、大数据以及历史的价值和人脑认知缺陷几个概念很痴迷,所以我就先就上半年看到的一些认知概念说一说。之前几期或多或少都说到过“随机性”这个概念,大家可以翻一翻。随机性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事件,大到影响人类的疫情(黑天鹅)、股市数据、彩票号码小到你的偶遇或邂逅等,然随机性又有多少人深谙和洞见那?随机性有什么属性?
人类大脑天生就讨厌随机性。我们已经进化成了追求精准的物种。在科学出现之前,如果人们看到浅橙色的天空就会认为灾祸即将临头,看到婴儿涨红了脸便开始担心漫漫长夜。大脑对信息的理解逃不开解释现象和预测事态的窠臼。
我们之所以很难掌握随机性,是因为我们拥有探索模式的天性。如果实在找不到一种模式去解释,随机性就是我们心智的边界,我们会认为完全无法去预测。随机性虽然是宇宙的运行之道,我们却很难接受它。因为如果没有随机性,宇宙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完全可以掌握的可测模型。
现在,只有我们理解了三个定律(即随机性的三条法则),我们才能打破对可预测性的迷信,才能真正体验到宇宙的真相而非我们对宇宙的想象。
随机性第一法则:随机性确实存在。
其实我们都在使用避免随机性的心理机制。当我们在讨论“因果报应”时,我们说的是毫不相关的事件之间达成的宇宙平衡;我们相信有运气存在,无论是好运还是霉运,我们也相信祸不单行;我们甚至认为自己会受到月相和星运的影响;若谁不幸罹患重病,那一定是作恶遭了报应。
但是,很多事情无法完全预测和充分解释。对于好人和坏人,对于星运好和星运不好的人,灾难的发生是随机的。有时候你尽可以猜想未来,但随机性会击溃任何笃定的预测。有些肥胖者、瘾君子和超速摩托车手确实会比你活得久,这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而且,随机事件也可以模仿非随机事件。即使最厉害的科学家也很难分辨真正的效应与随机误差。随机性可以让安慰剂变成灵丹妙药,也可以让无害的化合物变成致命的毒药,甚至能凭空造出亚原子粒子。
随机性第二法则:有些事情无法预测。
如果到赌桌旁观察,你总会发现一些认为自己运气爆棚的人。他们刚赢了几局,就认为自己会一直赢下去,所以他们总是在下注。同样,还有一些输家,他们的大脑也会疯狂地驱动他们去下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输得这么惨,好运总该到来了吧。所以,他们不会离开赌桌,因为他们害怕一离开好运就来了。
和我们认为的相反,造就赢家的并非什么神奇的力量,也不存在否极泰来的宇宙公平。宇宙才不在乎那些微不足道的输赢呢,每一次掷出的骰子并无区别。无论你多么细致地观察骰子的运动和那些赢家的一举一动,下一次还是会完全摸不着头脑。每一轮掷骰子的结果和之前的结果完全无关,所以试图通过观察建立赌桌规律是必定会失败的。在这样完全独立和随机的事件之间建立模型,显然是缘木求鱼。
随机性是人类智慧遇到的挑战,因为我们的逻辑、科学和思维能力对宇宙的预测仅限于当下。无论用什么方法,创造什么理论,用什么逻辑都很难预测下一个骰子的点数,你错误的概率总是5/6。
随机性第三法则:单个随机事件无法预测,但作为整体它们似乎可以被预测。
随机性令人望而生畏,哪怕是最精妙的理论也对其难有作为,对于神奇有趣的自然领域我们也只能置身事外。但是,这并不是说随机性就等同于不可知。
随机性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使得随机过程能够被理解和预测。彩票号码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只要是地球物质力的运动(这一点不要杠了,问一下彩票店的老板就明白)。
哪怕单个的随机事件完全无法预测,但是一系列独立随机事件作为整体却是可以预测的。这些随机事件越多,整体就越能被预测,这是大数定律的体现。大数定律是一种数学定理,即一件独立的随机事件无限重复后,它发生的概率就会趋于一个稳定的算术平均值。另一个强有力的数学工具是中心极限定理,它能告知我们独立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均值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有了这些工具,无论面对看似多么杂乱和诡异的随机事件,我们终能进行稳定准确的预测。
随机性缔造了最稳定和最神圣的物理定律。若一个原子在充满气体的盒子里随机运动,它的运动轨迹完全可以用一系列确定的方程来描述。热力学定律也得益于大量随机事件的可预测性,它们的无可争辩性正是因为随机性法则是如此绝对。
这好像是一个悖论: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属性正好造就了最可靠的预测。
Λ-LAST BRIEFING
Λ-Voice今日为空,欢迎留言互动起来,回复本邮件即可。
如果您觉得「Λ-Reading」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或社交网络。退订请点击下面Unsubscribe,如有疑问和建议,回复本邮件或: my@boxs.e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