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ews
+ 今天国内最热的新闻莫过于”武汉封城 76 天后正式解封“和”任志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两则看似无关的新闻其实内中颇有端倪,都有一只强有力的看不见的之手在操纵,外界是看不清道不明说不得。两件事情都给人以无力感,在天灾面前人的无力和无助,在强权面前人民的渺小和无力。 En→
+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重新开放国家?这是纽约时报全球版的一篇文章,并给出了美国人民一个标准答案。这声发问我想也适合在中国,尽管苦武汉已久,但是我们必须科学审慎的面对这个问题,CCDC应该给出科学的解释。 En→
+ 为什么会有上一则担忧那?哥廷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各国官方公布的 COVID–19 确证病例数量严重低估了真正的感染数量。他们的分析显示,只有 6% 的 COVID–19 感染病例被检测出来,全球实际感染人数可能多达数千万。 →
+ 朝鲜仍然宣称目前境内新冠病毒病例零确诊。截至4月2日为止,有11名外国人及698名朝鲜人接受检测,结果没有任何一人确诊。不过有509人接受隔离,其中包括2名外国人。 →
2. TECH
+ Zoom 一手好牌确打的稀巴烂。被人发现其加密进行虚假宣传,Zoom承认数据“错误地”经过了中国。现在可好,全球许多地方抵制和限制使用了。任何还想要全球市场的互联网公司,必须把数据安全当一回事情,特别是承认中国互联网和全球互联网其实是两个网。En→ | En→
+ WeWork起诉软银取消了其30亿美元的收购合同。被投资商放鸽子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商业中没有什么人道只有永远的利益,不知道这个昔日创业明星能否挺过这一关。 En→
+ How Chinese Apps Handled Covid–19?不过中国科技在抗疫中的表现还是受到了国外的赞许和肯定。 →
3. INFO
+ 有心者在 GitHub 上做了一个”疫情与舆情:武汉新冠肺炎时间线TIMELINE“整理。 →
+ 《程序员如何优雅地挣零花钱?》已经在 GitHub 上开源 →
4. DIGEST
30年前,乔治亚理工大学研究技术史的教授Melvin Kranzberg写下六条定律,用以诠释技术的力量与普及在人类社会引发的不安。虽然这六条定律基于冷战时期的例证得出,但却完美契合我们所处的这个被Facebook、Google、iPhone和WeChat所包围的时代。这六大定律对一小群技术人员的思想影响深远,并被他们传承至今。这些定律应该被所有创造者奉为创作基石——就像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一样:
技术不好也不坏;也不是中性的。
一种技术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而仅仅取决于这项技术被使用的特定环境的好坏。这引向了技术公司绝大多数时候不愿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科技,它们获得了翻云覆雨的力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它们有义务设法对其所生产的任何产品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
发明是需求之母。
Kranzberg教授写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项技术创新似乎都需要通过额外的技术进步才能充分发挥效果。”
技术都是成套出现,或大或小。
虽然技术可能是引发诸多公共问题的主因,但非技术因素在技术政策决定中占据主导。
“人们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拥有某种内在动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Kranzberg教授生前好友及同事、同为历史学家的Robert C. Post先生称,“技术必须受到政治、文化或其他力量的激发。”
历史相关性普遍存在,但技术的历史相关性最强。
冷战推动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足以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夷为平地。而这反过来又推动了防御战争的通讯系统,即互联网的发展。最终许多相关的创新都已深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技术是深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一种活动。
由于技术主要通过企业走进普罗大众,这些企业必须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以及获利方式加以考量。如果企业不作为,有时候监管部门、记者和公众会挺身而出。
感谢订阅「Λ-Reading」,鼓励分享。如有任何疑问和建议,写邮件给我: my@boxs.e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