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 happiness is cheap enough, yet how dearly we pay for its counterfeit." - Hosea Ballou
上期收到 23 元打赏支持,感谢半夜里打赏的朋友😁。
日本茶道中有一句话:一期一会。大意为每次茶会都是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际遇,无法重来,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相会,故宾主须各尽其诚意。这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意思。珍惜当下,享受此岸。(提示:本期基本为人文内容,显示图片需挂梯子)
Λ-Reading,一期一会,宾主尽诚,须珍重之。
Λ-INSIGHT
+ 带货
我应该是中国最早做手机直播的,当时 Twitter 旗下的Periscope刚出,就 Copy2China,比 360 的花椒早 3 个月,花椒之后记得是映客。不过那时候产业环境并不好,大家都没有玩起来,也没有最近火热的直播带货。带货模式并不新鲜,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带货。看一下两会代表的提案就知道了:伊利人大代表李翠枝建议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战略,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清单中剔除;电脑厂家杨元庆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将个人电脑作为战略必需品;中药厂家好医生集体懂事建议将中医药文化系统纳入小学课程 …… “是你赋予的他们权利”“代表着你”进行带货,难道这不是带私货吗?这里有一篇互联网带货的故事和调查文章,看看带货的套路和各方的利益博弈。 →
+ 不知死,焉能生!
我去年一股脑看了 5 本有关死亡的书,因为之前我对死亡一无所知。生命无常,也许从死亡中我们可以一窥生的方式、价值和意义。周末又看到这篇文章,和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一模一样,其中提到去年我看的其中一本,《临终者的五大遗憾》(The Top Five of The Dying),是一名澳大利亚护士采访了几十个即将死亡的人的人生遗憾。最普遍的遗憾是:
我希望我有勇气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的生活。
我真希望我没有那么努力地工作。
我希望我有勇气去表达我的感受;
我希望我有勇气去表达我的感受;
我希望我能和我的朋友们保持联络;
我希望自己能让自己更幸福。En→
去年看的其它几本死亡有关的书:《天堂的证据》、《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与神对话》、《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向死而生》。其中李开复的死亡笔记《向死而生》我做了读书笔记,重新审视生命和人生。 →
+ 白宫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
全文总结:中国动了美国的奶酪,为了保持美国优先,加大对中国的遏制。(网友翻译,需梯子)→
Λ-STORY
+ 千人讣告
美国新冠逝者接近10万,《纽约时报》头版发布“千人讣告”。“我希望人们在100年后回头再看这份报纸时,能够理解我们现在为此付出的代价。” En→
Λ-DIGEST
本期的读书和书摘换个话题,谈谈植物学或者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我就随着意识流想到那写到那。这些年看很生猛的喜欢上了植物学,不知道读者中有没有喜欢植物学的,有的话欢迎交流。罗曼罗兰有句话:“与人打交道多了,更喜欢狗了!”,喜欢植物学也有点这个意思,就像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我更喜欢梭罗(《瓦尔登湖》作者)的这句话:“野地里蕴涵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具有迫害妄想症的卢梭就是在植物学中得到的救赎:
“植物学是悠闲懒散的孤独者的专业:一把小刀和一个放大镜便是他观察植物所需的全部工具。他慢慢溜达,随意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他兴致勃勃地、好奇地观察每一朵花,一旦领悟到花朵的构造规律,他就能毫不费劲地品尝到观察的乐趣,跟以付出高昂代价才取得的乐趣相比,绝不逊色。这种悠闲的工作自有一种魅力,惟有激情完全平息的人才能感受到,只要有了这种魅力,就足以使生活变得甜蜜了。”(卢梭,2006:85,卢梭有一本植物学入门书《植物学通信》,是北大博物学家刘华杰带学生翻译的,刘华杰有一本《博物人生》也不错。)
我很喜欢黑塞的作品,他的作品我几乎都收入囊中。黑塞这只狂野不羁的“荒原狼”(黑塞作品《荒原狼》),在战火纷飞年代就是在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中渡过的。
我有一个园子,一个简朴的提契诺园子,种了葡萄、蔬菜和一些花木,夏天我都在园里待上半天,生一个小火堆,跪在园畦里除草,聆听从山谷中传上来的村里的钟声,在这片淳朴的乡村小天地里感受永恒和真情,犹如我在阅读诗人或哲学家时所体会的。 – 黑塞《园圃之乐》
我记得看完《园圃之乐》写的读书笔记主题是:都市人魂牵梦绕的回归是一种乡愁。
同泥土和植物打交道,就类似沉思冥想,能使灵魂得到放松和安宁。神经质的卢梭也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回归自然不仅治愈了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也成就了他在植物学领域占有一起之地,留下了著名的植物科普著作《植物学通信》。卢梭将自然视作人的原始故乡,呼吁“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他认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压抑了人的发展,人的贪婪和欲望使人逐渐背离了自然、朴质和美好的本性。所以卢梭把她的小说《爱弥儿》主人公置于大自然之中,让他在劳动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将他培养成具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具有民主意识的新人。歌德也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的人生体验和大自然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称自己是自然的儿子和朋友。
鸟儿在窗外啁啾,我在窗内蜩螗。
何处有一方园圃乐土?
与泥土和园圃打交道,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年看的一本非虚构书《耕种 食物 爱情》。一位纽约记者放弃大都会生活,和丈夫到农村经营农庄,他们的苦乐酸甜,让我印象很深。
包围我的不是城市的声色犬马,而是五百英亩田地。今夜云雾缭绕。这个农场是一个更加黑暗、更加安静的世界,比我想象中的乡村更美丽,也更野性。
我学到的这些东西中,最艰难的就是,你如何通过农耕改变这片土地,农耕也会如何改变你。它渗透到你的血液中,一如尘土栖居在你粗厚手掌的褶皱和指甲里。它向你的身体不断索取,让你耗尽心力,在你五十岁的时候摧毁你;当你醒来时,会发现自己膝盖劳损,肩膀失灵,耳朵因机器的长期轰鸣而失聪,而且一贫如洗。农耕扎根在你的生命里,排挤掉其他的活动,让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你的土地成为你的整个世界。也许你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之外,在你遥远的过去,在声光世界和钢筋水泥中,有外卖食物和中央空调,没有这样那样的不便;但在这样的世界中,你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被剥夺了渴望、努力、艰辛和有意义的成就。农场会向你索取,如果你不做出足够的努力,死亡和野性的原始力量会将你吞没。所以,你自然而然地给予,然后给予得更多,几乎接近极限。这时,也仅仅是在这时,它给你丰厚的回报,不仅填满你的地窖,也滋润了你干涸而杂草丛生的灵魂土地。
为此,我还找到了相关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 →
Λ-Voice
+ 今天(上期)的推送前言和互动让我想起这两天翻看到的这首诗。从每次的邮件里,似乎得到了一些大家的拼图碎片,产生了偶然但不速朽的际会,比如博物馆那条消息算是打破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还有没想到这里可以看见《无业游民》播客的主播~感谢各位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你好呀,用这个邮箱回复碎碎念的内容不知道有没有打扰你,但是推送的邮箱我试了几次都回复不了,不论翻不翻墙都不行,不知道是不是qq邮箱的原因)
今天 我捡到一些月亮的碎屑
昨天也是 但我没告诉你
回家的路上 我的掌心一路发光像走动的星星
我想 有一天 月亮会整个消失
到时候 你可以来我家 我们一起拼图拼完打给太空总署
欢迎大家回复邮件说说你的故事和感受,我一般看到后都会回复的。PS.不建议用 QQ、126、163 等国内邮箱系统。一是你懂的原因;二是反垃圾系统太垃圾。比较好用的邮件系统:Gmail、Outlook(我一直在用 Office365 Exchange P2,没有一封垃圾漏网的)。
Λ-LAST WEEK BRIEF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