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应昨天发出的,因为昨天累的不行,回来一觉睡到天亮。今天的内容稍微有点长,你可以分时阅读。
Λ-INSIGHT
+ 大致看了一眼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主要是对一些地区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激励和表扬,核心是扶贫方面。我对宏观经济并不了解和擅长,但是直觉告诉我,扶贫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绝不可能通过运动式解决。打个比方,扶贫就像创业,这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就。集体性脱贫在我有限的认知里面,可能需要一代人之功,急功近利只能拔苗助长,水过地皮湿。所以我想,这些优秀的脱贫代表,是什么性质的脱贫,数字脱贫?政策脱贫?有对此了解的可以讨论一下。 →
+ Your Life in Weeks。这篇文章,用一个方块像素代表一周,示意了人一生的生命区间,一些名人在人生的第几周死去,以及一些名人在人生那个阶段做出了杰出成就。人生短暂而无常,如果把每一周视为0.05克拉的钻石💎,假设人能活 90 岁,人一生的钻石堆积起来刚好是一汤匙。这个比喻真是好,时间如此的珍贵而稀少。看着这一汤匙钻石,你如何利用它那?我的用法是:1、享受这一小勺钻石的乐趣;2、建造一些东西,让自己未来的钻石或别人的钻石更有乐趣。看似简单的问题,需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以及自己和他之间的平衡发展,否则都不可能快乐。 En→
Λ-SCIENCE & TECH
+ We Chat, They Watch。微信已经把国内这一套审查机制延伸到国际版了。我在之前一期“微信图片过滤审查功能的分析”中介绍了微信的图片审查过滤机制。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非中国注册账户之间进行的微信通信受的监控。当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政治正确的潜规则,例如TikTok也曾经被指控对其平台上对中国敏感内容的审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非常详细, 从背景、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评估。En→
+ 9-Eyes,很好玩的网站,内容都是 Google 街景拍摄到的有趣照片,有醉汉、啪啪啪、裸体等等等。→
Λ-STORY
如果把一群孩子 — 小学生 — 丢在一个富饶的孤岛上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太平洋某地的一个荒岛上。一架飞机刚刚坠毁。唯一的幸存者是一些英国小学生,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幸运。除了海滩、贝壳和水,方圆数里什么都没有。更棒的是,没有大人。
第一天,男孩们就建立了一个民主制度。其中一个男孩,拉尔夫,被选为组长。他的游戏计划很简单:1.玩得开心。2.生存。3.为过往的船只打出烟雾信号。第一条是成功的,其他的呢?其他的人呢?那就没那么简单了。男孩们更喜欢吃喝玩乐,比起照顾火堆来说。没过多久,一切都变了,出现了派别、权利的争夺、以及杀戮……
《蝇王》是一个虚拟人性实验,拷问了人性的善恶。《蝇王》也成为当时十分畅销的小说,销量将达到数千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被誉为20世纪的经典之一。事后看来,这本书成功的秘密是显而易见的。戈尔丁在描写人类最黑暗的内心世界方面有很高超的能力。当然,他有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风气,当时新一代的人正在质疑他们的父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行。他们想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否是个反常现象,还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纳粹?
那么现实中有没有“蝇王”现象那?确实有:
"1977年的一天,六个男孩从汤加出发去钓鱼….. 在一场巨大的风暴中,男孩们在一个荒岛上沉船……”
但 “当我们到达时,”华纳上尉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男孩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小公社,有菜园,挖空的树干储存雨水, 当《苍蝇王》中的男孩们在火光中来了个大爆炸,而这个现实版中的男孩们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把火苗照顾得很好,所以火苗从未熄灭。
孩子们同意以两人为一组,制定了一份严格的值班表,分别负责花园、厨房和警卫工作。有时他们会发生争吵,但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都会以暂停工作来解决。他们的日子在歌声和祈祷中开始和结束。
最糟糕的是,史蒂芬有一天滑倒了,从悬崖上摔下来,摔断了腿。其他男孩们在他身后捡起了自己的路,然后把他重新扶上了山顶。他们用树枝和树叶把他的腿固定住了。“别担心,”西昂开玩笑说。“我们会帮你做你的工作,而你却像陶法阿豪王图普本人一样躺在那里!”
他们最初靠鱼、椰子、驯服的鸟类(他们除了吃肉还喝血)生存;海鸟蛋被吸干。后来,当他们走到岛的顶端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在那里生活过。在那里,男孩们发现了野生芋头、香蕉和鸡(在最后一个汤加人离开后的100年里,它们一直在繁殖)。
当男孩们回到汤加的家人身边时,他们的心情是欢欣鼓舞的。几乎整个哈阿夫瓦岛(900人)都来欢迎他们回家。彼得被宣布为民族英雄。
真正的《苍蝇王》是一个关于友谊和忠诚的故事;一个说明如果我们能互相依靠,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在我妻子给彼得(发现并解救受困男孩的年轻人)拍完照片后,他转身到一个柜子前翻找了一下,然后抽出一叠厚厚的文件,放在我手里。他解释说,这是他的回忆录,写给他的儿孙们的。我低头看了看第一页。“生活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它的开头,“包括一个教训,那就是你应该永远寻找人们身上好的、积极的东西。” En→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现实版《苍蝇王》的故事,故事结尾是美好的,人性是有希望的。文学作品虽然以悲剧结束,可能只是为了引起思考和反思。悲剧也成就了伟大。
《苍蝇王》这本书虽然老了点,但是蛮有趣的,记得我去年一夜读完。我清楚记得,我是在看《我书架上的神明》这本书时候发现的,其中有一段评论:
本书主题讲的就是人性的缺陷与沉沦,其实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在一个化外之地,人类可以为了生存而表现出贪婪、夺取、争权、操控的一面,就连这些原本单纯的唱诗班孩子也会如此,人类的悲哀可想而知。原本在文明世界教导的规则与善意的互助,却演变成堕入野蛮与罪恶,所以本书是一本剖析人性的经典。 — 李家同
在看完这本书,我在当日的笔记上写的是:人性是水,文化乃冰!
还有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不妨也可以看看。电影:→
Λ-DIGEST
“隐喻”并不难理解,但是隐喻怎么影响我们的思维,左右我们的思想,一直一来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着迷的研究方向,虽然成果并不显著,但并不妨碍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来看看我们怎么进行具象化隐喻思考的。
思考一下下面这个近期的发现,即关于垂直基本空间的概念。因为在空间中,移动是个常见的体验,“上”或“下”的概念,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直观的意义。垂直度的具体体验是理解抽象概念的完美架构,犹如道德:美德是向上,而堕落是向下。善良之人是“高尚的”和“正直的”的公民,而邪恶之人则是社会里“下流的”和“卑鄙的”。近期由布莱恩·迈耶(BrainMeier)、马丁·塞尔鹏(Martin Sellbom)和达斯廷·威甘特(DustinWygant)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研究对象位居高位时,能更快区别出道德的字眼;而身处低位时,对邪恶的词语会更敏感。因而,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将道德领域与垂直性进行关联。但是,迈耶和他的研究伙伴也发现,在不承认道德规范的人,也就是精神病患者身上,无法得到这个研究效果。
所有的实验性证据表明,在文字和隐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个能引领出“上”这个概念维度。这种垂直维度将提升至心智更高阶层,去思考位高权重究竟是何境界,这样的想法已经深深扎根于实际经验当中了。
对“上”或“下”的概念,中国人似乎会感觉更强烈一点,这是中国历来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造成的,这一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的思考方式。同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隐喻的影响干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垂直性不仅影响人们判断什么是善良、道德和神圣,还影响人们沿着垂直维度的空间运动,改变他们的道德行为。劳伦斯·桑娜(LawrenceSanna)、爱德华·张(Edward Chang)、保罗·米塞力(Paul Miceli)和克里斯汀·伦德伯格(Kristjen Lundberg)最近指出,人们在垂直维度的位置,可以将人们变成更“高尚”和“正直”的公民。他们发现,商场里扶着自动扶梯上来的人,比起扶着电梯下来的人,更愿意到慈善捐款箱捐款。同样地,体验过从高视角俯瞰,比如从飞机舷窗向外看到跨越层层云海,这类场景的研究对象,和较少看到这类场景的研究对象相比,前者会表现得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因此,保持这种“上升”状态会让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
具象化隐喻为心智提供了共同语言逐渐被人们所知,包括人类在内,任何生物的认知操作都是为了解决物理环境的某些适应性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具象化隐喻成为感知、认知和行动的基石。
以上摘取英国剑桥大学体验认知与情感实验室主任,剑桥大学社会和发展心理学系讲师西蒙娜·舒纳尔(Simone Schnall)的一篇文章《THE MIND THINKS IN EMBODIEDMETAPHORS心智通过具象化隐喻进行思考》。
Λ-Voice
上周的调查结果还不错(调查在此,可以继续填写)。目前的结果:读者男女比例:6.5:1;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只有20%是和我一样的大叔 ☺️;最关注的内容次序:读书部分(Λ-DIGEST)、评论(INSIGHT)和长尾新闻。一些留言摘录:
了解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观点、看法、思考方式。
其实我并不想单选,但是考究以来还是觉得书摘的更新更稳定,新闻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很少被关注但是我会看我订阅的媒体人的每一句话,要不我就不订阅。
我们作为新一代,应该接触更多理性知识,而不是快餐式的信息!
思考不论是答案还是过程都很有趣。
半衰期长的信息价值也就越大。
有个人认知和观点的内容真的很赞。
我喜欢对一些深度内容的解读和洞察,而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
哲学(比如医学伦理、临终关怀),需要思考、非热点的话题。
关于提高生活幸福感的板块吧,比如户外活动地址。因为现在的人压力太大,活得太过于焦虑了,想改变。
理论和思维模型。
对于某一个领域或者话题的持续跟进,做成连载形式,内容层层往下挖掘。
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和回答:
挺欣赏你的这种分享方式,不知道你一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多少?还有我发现你的一些推荐很多都是英语类的?如何又快又高效的去解读这些英文资讯?
说实话我很少看新闻,从来不看中国新闻(有些大新闻会自动找上门的更不用看)。已经不再用RSS、没微博、没抖音账、没快手、不上知乎。有限的资讯来源是,把 Twitter 上关注的有趣的人形成 list,把他们被点赞最多的内容形成简报,每天晚上以邮件形式发给我。其它的深度阅读,我一般是把遇到好玩有趣的文章存在 instapaper上慢慢消化,这就形成了资料池。其它绝大部分时间我用来读书(主要是 Kindle 和微信读书),每年最少看一百多本(这些年训练出来了一套读书方法,所以看书很快),而且每本书我都写读书笔记,所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库可以随时调用(找个时间我把我的方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有没有可能让大家参与进来?(似乎会影响质量,但如果可以提供类似github的pr流程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我很希望大家互动起来,让思想流动,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结果我失败了,很少有人主动表达。倒是我订阅了一些国外的 Newsletter,互动非常活跃,难道这是国人性格一面?其实很简单,回复邮件就可以,但是只有几个朋友留言,还有一位女性朋友留了微信,这都是值得鼓励和赞美的。其实大家都是陌生人,无涉隐私,不妨说说你的事情,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需要倾听者。
说实话,为什么不直接把二维码放到文章末尾呢?
因为我发现,有时候邮件中的图片显示不出来,遇到图片显示不出来的时候需要挂梯子(好可恶!)。我这期挂出来试试就知道了。
由于很少推广,如果你觉得有价值,欢迎分享出去!
感谢订阅「Λ-Reading」,欢迎交流和分享。退订请点击下面Unsubscribe,如有疑问和建议,回复本邮件或: my@boxs.eu.org